海南中小学生放学后可在校托管至18时

中新网海南新闻4月8日电(记者 张茜翼)记者8日从海南省教育厅获悉,《海南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意见》)于近日印发。

  《意见》明确,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是指在学校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在放学之后,基于学生家长的自愿,针对确实有接送困难的家庭,由学生所在学校为主具体承担的具有公益性的托管服务。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一般为校历确定在校学习日下午放学起至18时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扩大到中午课后。

  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对象为放学后家长接送有困难、对课后服务有需求的中小学生。各校要优先满足双职工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低年级学生等亟需服务的群体需要。

  《意见》强调,中小学不得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对校内确实不具备条件但课后服务需求强烈的地方,学校可与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校外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其专业优势,共同做好服务。

  《意见》鼓励各地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社会热心人士等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多样化的校内课后服务。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学生安全管理能力。严禁有不良记录人员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根据《意见》,各地各校要鼓励和支持学校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正常职责任务后,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劳务费,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的劳务费发放标准和范围按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完)

  附热点问题解答:

  一、为什么要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

  答:近年来,广大学生家长对实施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呼声较高,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也通过建议、提案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开展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是回应社会关切,帮助家长破解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接送学生难题,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综合施策破解中小学生校外负担过重难题,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实事。

  二、什么是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校内课后服务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是指在放学之后,基于学生家长的自愿,针对确实有接送困难的家庭,由学生所在学校为主具体承担的具有公益性的、非普遍性的托管服务。

  校内课后服务分为课后托管服务和午餐午休服务两类。课后托管服务包括安排学生做作业、复习预习、自主阅读、娱乐游戏等内容的基础托管服务和安排学生参加艺体、科技、拓展训练等特色课程的特色托管服务。

  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展午餐午休服务。

  三、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是否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为什么主要由学校来提供?

  校内课后服务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但校内课后服务具有公益性,是体现教育为民服务、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校外机构提供的托管服务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收费偏高、服务管理质量偏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等优势,为在校学生提供即时、就地和更加安全、舒适的托管服务,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我们组织的调研和部分市县试点情况来看,广大家长对推行校内课后服务十分期待。因此,《实施意见》提出,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各市县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充分利用其在教育管理和人员、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主动作为,承担校内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四、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可以开展到几点?

  答:目前我省部分学校已经先行实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试点。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自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启动,这项工作今后将逐步完善,形成常态机制。

  考虑到校内课后服务主要立足解决中小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的矛盾,也考虑到多数有托管刚需的家长在下班时间与到校接孩子时间上能较好衔接,因此,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一般为海南省中小学校历确定在校学习日下午放学起至18时前。

  五、哪些学生可以申请校内课后服务?根据什么程序确定?

  答:《实施意见》明确,校内课后服务面向的是特殊群体而非全体学生。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对象范围为放学后家长接送有困难、对课后托管服务有需求的中小学生。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如父母双职工且无其他家人照看等)的学生,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然后按照“家长申请、班级初审、学校核准、统筹安排”的机制确定,经学校批准后均可延时离校。学校托管服务对象审定坚持有条件准入、统筹安排,并应优先满足中低年级学生、双职工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需要。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分类
  • 购物
  • 我的